
9月22日,拥有2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由中科院水生所主导研发的“藻水分离”一体化装置在大理市桃源码头投入洱海环保治理。这一全新的治理蓝藻水华的技术工艺——“石墨烯微絮凝藻水分离技术”可在蓝藻的全生长周期不间断地进行收集治理,能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爆发。这项新技术的运用,将有望使发生蓝藻的水域,有了一种全新的治理条件。
在现场,记者看到搭载着这种技术的船被放到了洱海里,清理工作将按照流程展开,一些工作人员对这项技术的运用都很开心。常州德洛菲特过滤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龚银峰说:“今天对于环保行业、对于湖泊治理,特别是蓝藻水华治理来说,都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今天一种全新的治理蓝藻水华的技术工艺——“石墨烯微絮凝藻水分离技术”将要在洱海付诸实施,该技术工艺拥有两项发明专利和八项实用新型专利,它的显著特点是可以在蓝藻的全生长周期连续不间断地进行收集治理,它不受藻密度高低影响,可以全天候作业,也因此采用该技术工艺进行连续作业可以彻底杜绝蓝藻水华爆发。它而不像传统的捞藻工艺,只能处理浓藻,都是在蓝藻水华爆发后再进行打捞处理,这只能是对已经被破坏的环境进行后续补救处理。对比传统的捞藻工艺,这种全新技术工艺具有投资小(对比传统的深井气浮工艺节省投资60%以上)、效率高(对比传统的深井气浮工艺效率提高200%)、处理费用低(对比传统的深井气浮工艺吨水处理费用降低50%)等全面优势。可以预见,这种全新技术工艺除了在洱海,更将在未来的全国范围的湖泊治理、河道治理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发挥巨大作用。”
龚银峰介绍,“传统的捞藻工艺只能处理浓藻,都是在蓝藻水华爆发后再进行打捞处理,这只能对被深度破坏的环境进行后续补救处理。石墨烯微絮凝藻水分离技术不受藻密度高低影响,全天候作业分离出含水量90%的藻饼和洁净的水。该全新技术工艺在昆明滇池草海大泊口和澄江东大河水库的实验取得了1套1万吨/天的成效,单装置服务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对比传统的深井气浮工艺,具有节省投资60%以上、效率提高200%、处理费用降低50%等优势。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左学佳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资讯
- “藻水分离”一体化装置投入洱海环保治理 09-26
- 石墨烯微絮凝藻水分离技术将在洱海首次运用除蓝藻 09-27
- 石墨烯微絮凝藻水分离技术投入洱海治理 可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爆发 09-26
- 德洛菲特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合作 09-23
客户留言